四十歲前喝茶而不識茶,覺得喝茶和喝水、喝可樂沒有什么區別,無非是解渴而已。后來被人帶著領著,偶爾在城內茶館中走動,喝了幾次茶,竟然慢慢地喝出一絲絲茶之韻味來了。
有個朋友常在茶館里“泡茶”。這個“泡”字,不是指用沸水去泡茶,而是沉湎于茶館的意思。有閑工夫去“泡”茶的人不多,一整天都呆在茶肆的多半是文人,純文人。官員們熱衷于“泡”酒,所以酒價飛漲,文人原也是喜歡“泡”酒的,但終究是囊中羞澀,泡不起酒,只有“泡”茶了。
茶館里的茶葉總是放在冰箱里保存,一年之內無論什么季節拿出來,依舊是新鮮的。遞上一只玻璃杯,放上茶葉,用沸水一沖,倒掉,等到斟“第二道茶”的時候,那碧綠的嫩芽浮上來,又浮下去,浮上浮下的,像水中的芭蕾,又像是舊戲里的青衣,一股香味豐滿豐滿的,就是擠在杯子的口邊,不肯散去。元代有曲子唱道:“茶煙一縷輕輕飏,攪動蘭膏四座香,烹前妙手賽維揚。”當年李德載所見的烹茶工夫是多么的嫻熟優雅,一雙妙手,烹茶竟烹出了別樣的韻味來。
所以說這樣的茶適合去品。在茶館里喝茶不叫喝,那叫品,不品不知味。喝茶是大口大口地,品茶則是呷一口,嘗試一下它的滋味。品茶久了,漸漸地磨成慢性子。要嘗到味的盡頭,急性子是萬萬不可的。況且茶葉來自高山霧里,只有輕輕地去呷,細細地品,那山的靈秀,水的清澈和晨露暮靄,才能都留在舌尖上。
我常去的清溪河畔,有好幾座茶樓,登臨樓上可看見樓下柳花輕飏,曲徑通幽,河面上偶有畫舫飄過,真是個喝茶的好地方。好樓還要好茶,每每茶博士會拿出一種茶叫“霧里青”的,當作看家的招牌。“霧里青”茶,采自池州的仙寓山中,仙寓山,顧名思義就是仙人住過的地方。我去過那兒一次,高山峻嶺,云蒸霞蔚,有一長壽村,多是百歲以上的老人。那里產出的茶,嫩而豐腴,香味既清且爽。據說茶中富含的硒元素,是長壽的秘訣。答應服務生要了一杯“霧里青”,也不貴,喝茶的當中,只要添幾次水,就能消磨掉一個下午。其實,我總覺得在晚上喝“霧里青”尤為適宜,能仗著它的仙氣,除掉一天的俗氣。
喝茶除了好樓好茶外,還要有好的境地。春天喝茶宜憑窗遠眺,看春水微漲,花開得燦爛;夏季寧窩在房間里喝綠茶;秋天則在院子里清夢初回,捧一盞茶,換上秋衣問斷鴻;最數冬天喝茶有韻味,在冬天,三四摯友,圍爐而坐比蹲空調間更好,若是窗外有雪菲菲,那更是別有風味。茶之韻茶之味,都在茶外。
實際上,喝茶喝的是真性情,泡掉了紛擾之心,泡來了高山流水。曾有兩位僧人向趙州禪師請教什么是禪。禪師問其中的一個,“到這里來過嗎?”回答:“沒來過。”禪師說:“喝茶去!”趙州禪師又問另一個僧人,問:“來過嗎?”僧人說:“我來過。”禪師說:“喝茶去!”監院不解問:“禪師,怎么來過的和未曾來過的你都讓他喝茶去呢?”趙州禪師喊“監院!”,監院應了一聲,禪師說:“喝茶去!”禪就是喝茶,喝茶就是禪,眾人說的禪茶一味,就這么簡單。說到大的一點,人生也就這么簡單:順其自然,安貧樂道。
所以現在我一邊喝茶,一邊卻沒有什么可想的了。